其他

THE NEW SCHOOL大学中心

2015-07-31 陈栩萦 住区杂志
文/陈栩萦 CHAN Huiying
陈栩萦/香港人,香港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建筑硕士,美国注册建筑师。

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事务所于2014年为位于纽约市的新学院(The New School)设计了一栋新设施,名为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由于该校的教育理念是要提供全面的博雅教育,近年来除了在课程中编好的“正式学习”外,又尝试加入“非正式学习”的元 素;而建筑师在设计大学中心时,也相对地引入了为非正式学习而设的空间和结构,其主题可以归纳为多功能的建筑、主动式设计、建筑和教材之 间的转换,以及对无特定功能空间的使用。大学中心为校园建筑提供一个很具实验性的案例——除了尝试挑战和重塑新一代的教育,也改变了建筑 在教育中担当的角色。

In early 2014, SOM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designed a new facility called “the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New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Since the school’s mission is to provide a well-rounded and sou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t ha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informal learning”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ormal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As such, the architect has designed spaces and structures in the University Center accordingly, and the main strategies include the use of a multi-function megastructure, active design, architecture as teaching material, and non-programmed spaces. The University Center serves as an experimental case study for campus architecture- not only does it challenge and attempt to reshape the edu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but also changes the role architecture plays in it.



新学院(The New School) 是位于纽约市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科系包含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政策、美工设计和艺术音乐等相 关科目。该校取名单字一个“新”,总括了其走在学术界前沿,致力于 鼓励创新的办学宗旨。纽约市寸土寸金,新学院的校舍并不是一座占地 宽广,有草地、古堡和鸟语花香的典型美国大学校园,而是散布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一些单栋建筑物。为了解决近年来一直增长的教学和营运需 求,新学院邀请了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事务所设计一 栋新设施,名为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


新学院的教育理念是要提供全面的博雅教育,在现代发达的科技和新兴的创意经济中,透过社会研究和群体学习预备学生进入多变的社会;除 了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外,也重视培养他们的个性、创造力、沟通技巧和 跨学科的交流。为此,新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课程里编好的“正式学习”外, 又尝试加入“非正式学习”的元素。非正式学习以多种不同方式存在: 有内容上的,也有模式上的;有事先安排好的,也有偶然随机发生的; 有主动的,也有不经意的。而建筑师在设计大学中心时,为了体现这个 新理念,也相对地引入了为非正式学习而设的空间和结构,其主题可以 归纳为以下几点:多功能的建筑、主动式设计、建筑和教材之间的转换、 以及对无特定功能空间的使用。
1. 十四街
2. 空中庭园 3. 十四街楼梯 4. 食堂 5. 十四街楼梯 6. 学生休息室 7. 五大道楼梯 8. 图书馆阅览室 9. 图书馆阅览室 10. 会议室 11. 空中庭园 12. 五大道楼梯 13. 咖啡厅 14. 五大道 15. 十四街宿舍楼梯 16. 图书馆楼梯 17. 十三街楼梯 18. 表演厅 19. 大堂 20. 十三街 21. 学生休息室 22. 图书馆 23. 空中庭园 24. 十三街楼梯 25. 十三街宿舍楼梯

大学中心于2014 年年初落成,楼高16 层,面积约34000 ㎡,是新学院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其功能由设计工作室、饭堂、实验室、课室、图书馆、表演厅以及600 个单位的学生宿舍组成,概念是要向上发展,把传统的“校园”浓缩在一栋巨型建筑里

▲二楼食堂入口

把吃、住、学习、娱乐等等活动集中在一起,再以纵横交错的走道把它们连
成一个流通的网络,这栋建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变成了一个 有效的交流平台。由于教学楼本身没有固定的教室,加上为了随时 适应多变的教学要求,大学中心的功能极具灵活性,不同兴趣和领域的学生 与教授都是其使用者,从而使每个人除了自己熟识的科目外,总是自然地、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同学科的启发和影响。
▲建筑剖面图

从建筑物外看,大学中心最大的特征是两道开敞的大楼梯,沿着建筑立面由地面层一直延伸至七楼,在以黄铜板为主要饰面材料的外墙上形成两道“裂 缝”。这两处的玻璃幕墙白天反映天空的蓝,晚上则透射内部的 光。大学中心少有地把走道放在靠外墙一侧,把内部向外展示,让街上的人 能看见里面的人在走动。这两处大手笔赋予大学中心突出、鲜明的印象,使 其成为一座新地标,同时也高调地表现了大学对外开放的态度。纽约市长就 曾下令,要求建筑推广楼梯的使用,既鼓励健康生活,又可节省能源。刚成 立的主动设计中心(Center of Active Design) 提倡“主动式设计”,宗旨 是让使用者从“使用”建筑的经验中学习、改变生活习惯。由于大学中心的楼梯空间高度可见,楼梯除了把人由一层带到另一层的实际功能外,也有提醒建筑内外的人要多走动的象征意义。
▲“交流梯”

大学中心获得美国LEED 金级认证,环保措施包括节能灯、能收集雨水的
屋顶、采天然光、人流传感器、热电联产和环保建材等,是优质教育环境和 绿色的象征。在这栋绿色建筑里面生活,建筑、工程和城市规划管理系的学 生固然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案例,就地观察和考究一栋建筑如何把环保概念 融入设计当中;而其他学系如时装、美术等系的学生也可培养出对可持续发 展建筑的知觉性。大学中心的结构本身变成了教材,让学生活学活用,对于 推动建筑物的永续性,以及改变建筑和社区的设计、建造与运作的方法,都 起了作用。
▲连接着四楼和五楼的“交流梯”及从之延伸出来的互动空间

俗语说“相请不如偶遇”,设计者把两条大楼梯称为“交流梯”(communicating stair),其平台延伸出来的空间名为“空中庭园”(sky quads)。这些空间没有特定功能,只摆放一些灵活布置的桌椅,就是为了造就这些“偶遇”的机会( 图7)。交流梯和空中庭园是不同功能之间的缓冲区,容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有人闲着、睡觉、上互联网、静静地温习、做设计;也有人搭讪、聊天;还有教授把课堂搬出来,在较轻松的气氛下上课, 而刚巧走过的人也可以加入讨论( 图8) ;更加善用这些空间的人还可以即兴地表演,或者把它当作艺术品的 展览场地。建筑师适度、适位地留出这些通用的空间,是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就像画家在画作上留白, 故意不着笔墨,不是偷懒不画,而是另有特殊意义——留白是用来表现有形空间的构图及对无形空间的想象和思考。而这种想象和思考,加上没有既定议程的互动和对话,正是非正式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总括来说,大学中心采用促进互动的多功能建筑、象征健康生活的大楼梯、当活教材的环保设计,以及让使用者发挥创意的留白处等,全部都是为了容纳和鼓励更多样、更自然,甚或意料之外或潜意识的学习。这些 学习与正式的学习没有主次之分,而是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面,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从而能将 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合成一套更加全面和完整的教育系统。虽然非正式学习的成效难以量化和评估,但大 学到底是让人学习如何学习的地方;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前题下,大学中心为校园建筑提供一个很具实验性 的案例——除了尝试挑战和重塑新一代的教育,也改变了建筑在教育中担当的角色。



本文出自《住区》杂志2015/02总第66期
主题:“美国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住区》杂志所有,转载需保证内容完整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住区》杂志微信号:communitydesign

责任编辑:黄映雪

一键扫码关注《住区》公众号,更多图文推送
一键扫码关注《住区》微店购买图书、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